“收音机和耳机”“中英德三种语言选择”“1V1私密对话形式”,匆忙中看到演出介绍里的这几个词组时,猜想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来华演出的《恐怖谷》是要把人和AI的对话搬到剧场吗?是不是每位观众都必须在演出现场完成一次对话?这让我这个对高科技持谨慎态度,又担心不能只被动观看的观众,未免感到有几分“恐怖”。
纪录剧场 将现实和戏剧结合
没想到,《恐怖谷》根本没有这些“恐怖”。它是地道的德国制造和里米尼厂牌,虽然“厂牌”这个词和戏剧放在一起,也是无奈。
里米尼纪录剧团成立于本世纪初,发起人为德国吉森大学应用剧场艺术学院的海德嘉·郝珂、斯特凡·凯奇和达尼埃·葳泽尔,斯特凡·凯奇就是《恐怖谷》的导演。二十多年来,他们致力于将现实和戏剧结合在一起,主要作品包括在世界各地做在地化演绎的《百分百城市》《遥感城市》,以行驶中的改装车作为移动观众席,来探索城市空间的《货运X》《卡车穿越鲁尔》和《城市守则》等。
里米尼纪录剧团强调观演关系的互动,演出常常选择在非剧场空间进行;被他们称为“日常生活专家”的没有经过表演训练的素人成了主角;耳机的使用有时是必须的,比如《遥感城市》中,观众戴上耳机收听指令,行走在事先规划的路线上,并按照指令在中途或躺或坐或跳舞,无论是在纽约、米兰,还是上海、莫斯科。
我是谁 由仿真机器人提出
我怀着对耳机和互动的抗拒走进演出场地,仿真机器人穿着白衬衫和黑色休闲毛衣坐在沙发椅上,右脚搭在左膝上。它高度还原了德国作家托马斯·梅勒的外形,慕尼黑室内剧院为其制作的硅胶面具以假乱真,皮肤和毛发的质感都和真人无异,机器人内部放置电机来控制面部和肢体动作,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后脑勺——裸露在外的集成电路板!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